新体育:CBA既有月薪二三十万美元甚至更高的外援 也有不到两万的

作者:熊熊直播       时间:2025年04月11日 16:01


直播吧4月11日讯 《新体育》今天发布了一篇文章,谈到了CBA的财务困局。其中一点,文章中谈到了各CBA球队在外援引进方面的差别。

原文如下:

中国经济增长放缓,CBA也受到影响,不少球队减少了投入,CBA的格局在重新划分。据悉,CBA将调整球员顶薪数额,这将对联赛带来深远影响。

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资本裂变。随着2024-2025赛季深入,CBA财务版图呈现出泾渭分明的两极格局:以山西、上海为代表的国企球队财力雄厚,构筑起"超级战舰",反观民企阵营,四川、江苏等队深陷生存危机,连传统豪强广东也难掩颓势。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战绩榜单上,更折射在资本运作层面——国企将球队视为城市名片持续投入,民企则在行业寒冬中节节收缩。外援上场规定放宽至4节7人次,山西队豪掷千金签约10名外援,与民企高频更换廉价外援的生存策略形成鲜明对照。悬在头顶的降薪令更引发深层忧虑:行政干预下的薪资调控虽缓解资方压力,却可能加剧人才外流与"阴阳合同"乱象。

CBA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,如何构建可持续的财务生态,已成为关乎中国篮球未来的必答题。

两极分化

CBA投资的两极分化格局其实已经持续了很多年。到2024-25赛季,国企与民企两极分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。

从战绩来看,国企背景的俱乐部几乎垄断了竞争金字塔的顶端。2024-2025赛季常规赛第二阶段结束后,6支国企球队全部跻身联赛前12名,山西、山东、青岛等队长期高居积分榜前列。

第一阶段有些低迷的上海队在第二阶段逆流而上。赛季初期,他们在外援引进方面受挫,但久事集团强大的财力是这支球队的后盾,上海队拥有比绝大多数球队更大的容错率。洛夫顿的加盟,直接改变了这支球队的竞争力,甚至改变了联赛的竞争格局。在赛季进行期间,他们还悄然完成混血球员朱正的入籍,在改善球队阵容方面,具有明显的优势。

反观民企阵营,深陷生存危机的球队不在少数,四川、江苏、福建、广州等球队早早与季后赛无缘。即便是传统强队广东,过去这几个赛季也明显感受到压力,他们无法像10多年前那样,组建起“准国家队”级别的国内班底。过去几年周鹏、赵睿、周琦的离队,都反映了广东队已经不再像当年那般实力雄厚。

保持高投入的民企球队越来越少。本赛季只有广厦和新疆在引援方面不含糊,广厦正处在争冠周期,本赛季是他们夺冠的大好机会,管理层选择加大投入无可厚非。新疆是民企球队当中最具实力的一支,即便是这样,新疆队的投入比起几年前也有所下滑。

CBA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,本质是两类资本在抗风险能力与政策上的悬殊差异。特别是疫情之后,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,体育自然不能独善其身。虽然CBA的商业价值在30年内不断提高,但是各支球队的投入同样也在水涨船高。更何况,CBA有不少民企球队的主业与房地产有关,行业出现波动,球队投入缩水,国企则构建起资金“安全网”。

国企将球队视为城市名片,对短期亏损的容忍度高。民企曾经也看重球队带来的广告效应,但现在因为经济环境变化,受困于资金不足。曾几何时,广州龙狮是CBA球员转会市场上的买家,多次从不同球队挖来年轻的“潜力股”,但是为了维持运营,去年夏天不得不抛售主力球员,这些案例暴露出球队在长期投入与即时回报间的艰难平衡。展望未来,这种分化或将进一步加剧,归化球员的开放可能成为新的分水岭。

各有玩法

CBA国企与民企球队的两级格局,在外援引进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。本赛季,CBA将外援上场规定从4节4人次改为4节7人次。

从外援市场动向来看,某些球队的投入力度令人咋舌。山西队前前后后已经注册了10位外援。迪亚洛、古德温、法耶等人在加入CBA之前,都有不错的履历,与之对应的是每个人的工资都不是小数目。季后赛临近,山西队继续在外援阵容上发掘,把引援的目光放在了澳大利亚联赛。

民企球队方面,同样有一个赛季签约多个外援的情况出现。如今CBA的外援政策,给各队最大限度的保护。早在2019-20赛季,CBA便制订了相关合同规则。各队不能直接与外援签订全额保障合同,而是要实行“试用非保障制”。

一种是以月为单位签约,每月为一个试用阶段,前两个月的外援合同为非保障合同,两个月后俱乐部有权决定是否留用。另一种是以场次为单位签约,每10场为一个试用阶段,前20场的外援合同为非保障合同,20场之后俱乐部有权决定是否留用。无论哪一种,若留用,外援的合同将自动转变为全保障合同。

这样的规则的确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各队的利益。但是,也会降低大牌外援对CBA的兴趣。这一规则实行几年之后,另有副作用出现。有些球队利用规则,高频签约外援,在转正日期到来之前将外援裁掉。整个赛季周而复始,这样一来,能最大限度减少在引进外援的支出。

4节4人次时代到来之前,CBA曾经有过几年的外援军备竞赛。马布里、麦迪、阿里纳斯等多位NBA全明星级别外援都有过来华效力的经历。进入4节7人次时代,联赛的整体竞争更激烈了。但是,前些年那样的军备竞赛并没有重新出现。如今更贴切的格局是,不同的球队有不同的玩法。CBA赛场上既有月薪达到二三十万美元,乃至更高薪水的外援,也有月薪不足2万美元,曾经在街球场效力的外援。

不过,对一些投入不是特别大的球队来说,外援规定放宽意味着另外一重机会。过去这么多年来,CBA渴望争冠的球队在选择外援的时候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——用熟不用生。现有规则下,CBA对那些名声在外顶级外援的吸引力并不大,这就意味着优秀外援独家签约权的交易价值会有所提高。据悉,本赛季一些在小成本经营球队当中发挥不俗的外援,已经吸引了很多实力雄厚球队的兴趣。赛季结束后,外援独家签约权的交易市场一定会热闹非凡。

相关内容